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巢湖地区早三叠世晚斯密斯亚期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于鑫, 孙作玉, 孟庆强, 季承, 周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7 (2): 225-240.   DOI: 10.13209/j.0479-8023.2020.117
摘要1073)   HTML    PDF(pc) (47999KB)(184)    收藏
以安徽省巢湖地区下三叠统和龙山组顶部的黑色泥页岩段及其产出的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为研究对象, 综合岩相学、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和环境矿物学等分析手段, 探讨富有机质页岩中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的形成机制及可能的地质环境指示意义。结核中心三维保存的鱼化石和较高的碳酸盐含量(80%)表明结核形成于早期成岩阶段, 结核内部呈同心环状结构, 从中心至边缘, 碳酸盐矿物含量降低, 硅质碎屑矿物增多并逐渐出现纹层, Fe和S含量升高、δ13C值增高、δ18O值降低和TOC含量逐渐增多等特征均表明结核为同心生长模式。对围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分析结果表明, 结核形成于硫化还原环境。结核出现在斯密斯亚阶与斯帕斯亚阶界线(SSB)之下1 m处, 与界线层有机碳埋藏增加、碳同位素组成快速正漂移(δ13C = -1.3‰~1.9‰)和水体硫化还原事件吻合, 有潜力作为华南地区SSB的辅助识别标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安徽巢湖早三叠世原始鱼龙类的结构和行为特征及其对鱼龙类起源研究的启示
鲁昊, 季承, 倪培刚, 周敏, 付宛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2): 234-240.   DOI: 10.13209/j.0479-8023.2015.115
摘要1358)   HTML    PDF(pc) (790KB)(1253)    收藏

鱼龙类(Ichthyosaurs)起源于早三叠世晚期, 以往发现的鱼龙类已高度适应水生生活, 其身体结构无任何能将其与可能的陆地祖先相联系的陆生适应特征。针对近年在安徽巢湖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采集的柔腕短吻龙(Cartorhynchus)和含胚胎巢湖龙两件鱼龙类标本, 通过对柔腕短吻龙的荐前椎数目(31节)、吻长与头骨长之比(0.35)、前肢长与荐前椎长之比(0.45)的研究以及与后期鱼龙类相关数据和骨骼形态学的对比, 认为柔腕短吻龙结构更为原始, 可两栖生活。结合对早三叠世含胚胎巢湖龙、侏罗纪含胚胎狭翼鱼龙幼体保存情况的对比分析, 认为巢湖龙虽比柔腕短吻龙身体结构更进化, 且完全适应水生生活, 但其生殖行为仍然保持陆生爬行动物头位胎生的特征。鱼龙类在其陆地祖先逐渐演化至适应水生生活的过程中, 结构的适应性特征(如肢体的鳍状化、吻部的增长等)和行为特征(如生产方式的变化)的变化不同步, 前者的改变更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贵州兴义中三叠世黔鱼龙属(爬行纲: 鱼龙目)一新种
杨鹏飞,季承,江大勇,Ryosuke Motani,Andrea Tintori,孙元林,孙作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1203)      PDF(pc) (12466KB)(100)    收藏
描述产于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中三叠统拉丁阶法郎组竹杆坡段的鱼龙类黔鱼龙属一新种??兴义黔鱼龙(Qianichthyosaurus xingyiensis sp. nov.), 并厘定黔鱼龙属(Qianichthyosaurus)的鉴定特征: 齿冠长度与头骨宽度之比略小于0.1; 尺骨外边缘呈片状或具凹缺; 后肢近等或略长于前肢; 胫骨外边缘呈片状或具凹缺。新种与Qianichthyosaurus属型种区别在于: 吻部与头骨长度之比大于60%; 肱骨远端桡骨关节面明显长于尺骨关节面; 耻骨孔未闭合; 腓骨后缘有一明显突起; 坐骨亚三角形, 缺少骨干。新种产出地层层位明显低于 属型种的上三叠统卡尼阶法郎组瓦窑段, 为目前发现的黔鱼龙属出现的最低层位。黔鱼龙属、贵州鱼龙属与海龙类安顺龙属在兴义和关岭均有发现, 揭示中三叠世拉丁晚期的兴义动物群和晚三叠世卡尼期的关岭生物群可能有更紧密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贵州兴义中三叠世胡氏贵州龙形态特征及生殖方式初探
付宛璐,张璇,季承,江大勇,孙作玉,郝维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810)      PDF(pc) (15568KB)(135)    收藏
通过对两件胡氏贵州龙标本进行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和解剖学对比, 确认标本中所有个体均具有颞孔小、眼孔大、肋骨粗肿、尺骨异常宽阔等典型特征, 并对胡氏贵州龙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通过骨块测量数据, 可鉴定出3个成年个体的性别和1个幼体的个体发育阶段。结合古地理和胚胎保存信息, 认为胡氏贵州龙的生殖方式可能是胎生, 但尚不能完全排除卵胎生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贵州晚三叠世关岭鱼龙的原始尾弯对比研究
季承,江大勇,郝维城,孙元林,孙作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80)      收藏
通过对贵州关岭上三叠统卡尼阶法郎组瓦窑段地层中的两件关岭鱼龙属标本的观察、测量, 并与早侏罗世鱼龙标本对比研究, 发现晚三叠世的关岭鱼龙尾椎中部存在一定数量形态发生变化的侧视呈梯形的椎体, 已经具有了传统观点认为只在侏罗纪和白垩纪鱼龙中出现的尾弯, 弯角为 15°左右(侏罗纪鱼龙尾弯弯角可达 60°) 。这一衍生性状的出现表明晚三叠世关岭鱼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鼎盛时期鱼龙所拥有的尾鳍, 并已获得了较强的游泳能力, 开始成为完全适应远洋快速游泳的生物, 并将以前认为截然分离的三叠纪的早期鱼龙类群与侏罗纪-白垩纪鼎盛时期特化的鱼龙类群联系起来, 是鱼龙目单系起源的又一例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